文化建设
07月
2025
中国理论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和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历史纵深的重要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弘扬和传承着华夏文明,是我们追溯过往、认清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叙事中★■◆◆,我们可以知晓自己从哪里来■◆■★■、站在何处、到哪里去,进而以坚定自信和强大定力赢得历史主动、把握历史机遇■■■★★。
【作者简介◆★★★:李健◆■★★,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
文化是生命的写实和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引人向善的关怀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画了善美的哲学理念与生存方式◆■◆■,既主张个体以教化和修养来实现本能自我向德性自我的“超越”,又鼓励个体以仁民爱物、亲亲尊尊的生命历练营塑持久和谐的社会秩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致力于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聚焦于尊重人、关注人、涵养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存在着高度的契合与共通。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赓续和弘扬中华民族关怀传统的基础上★■★★■,夯实了人性基础、彰显了人本光芒、凸显了道义力量。“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关怀力量,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人之为人”生存发展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贴近人生、关怀生命。
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的影响力、塑造力★★◆■◆■、凝聚力,主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更主动、更自信的姿态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篇章,努力实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愿景■★■。
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的影响力、塑造力、凝聚力■★★◆,主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更主动、更自信的姿态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篇章,努力实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愿景◆◆■★★◆。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历史土壤,既有机衔接并辩证继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创造的伟大实践经验,续写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文明的当代华章★■◆◆◆■,同时也是展现当代中国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靓丽窗口。理解★■■◆■“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历史纵深,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把握“过去”与“现在”二者间的辩证逻辑,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守正创新。
文化是实践的先导和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多姿★★★、灵动鲜活的实践广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的问题■■■■★★,倡导要通过★★★◆★◆“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将主观认知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在传统知行观念下,古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空间■◆★■★◆、场景、活动等均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寓意,具备一定的教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华夏先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熔铸于生活实践和生命历程之中,从而推动了自我的境界升华与精神重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细致入微地渗入各类生活场景,把家庭、校园、职场等社会空间纳入自身辐射范围之内,引导广大民众在学思践悟中进一步实现由书本到生活★■■、由课堂到社会◆★★、由理论到实践的场域拓展★★■◆■。★◆“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实践广域◆◆■★■★,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知”与“行”二者之间辩证逻辑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载体及方法拓新。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血脉和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卓尔不群、绵延不绝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标识,是各族人民在“多元一体■■”中形成◆★★“大一统”共识的精神纽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要在风云激荡中屹立不倒■★■★★,就必须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并保持自身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内在规定性。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既博采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精髓,又坚定捍卫本民族精神生活方式和共有精神生活家园,在与时俱进、兼收并蓄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培育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永葆民族精神上的独立与自主。“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本土”与★◆■■“外来”二者间辩证逻辑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坚守民族根脉的同时兼具世界胸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时代性转化研究”(编号:20CKS043)阶段性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是站稳脚跟之基,需要我们结合时代条件予以“唤醒”和■■◆◆★“激活■★◆■◆”。在彼此契合中达到相互成就★■◆,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体用贯通★■◆★,是实现“唤醒”和“激活★◆”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在多个方面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决定了其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淬炼赋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自身的现代转型和价值彰显中迸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文化是思想的摇篮和化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同马克思主义相得益彰、丰润充盈的思想厚度◆★◆■★。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哲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所共创、共有★■◆■◆、共享的思想宝库■◆◆★■。先秦时期◆◆★,◆★◆“诸子之学★★”就在对话、交锋、融合中绘就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两汉以降,经学◆■◆■◆■、理学、心学等交相辉映,诸多大家以“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为进路留下浓彩篇章,其合理因素与有益成分至今仍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对于这些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接纳和吸收。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中壮大为既具备思想高度又兼有思想厚度的统一体★◆■,进而发挥出能动作用★★,为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等提供精神与智力支持。“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思想厚度★★■★,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学术遗产“当代转化”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共情和共鸣★■■★。